律师是质证的一方主体,律师质证的实际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官对证据的采信,影响着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
为了构建自己的“攻”、“防”策略,一方面需要律师在面对不同的证据种类和不同类型的案件时,能够及时了解不同案件的着眼点、关键点,并根据具体案情,充实涉及的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还需了解法官对待质证的理解和态度,提前预设法官对于案件关键问题的看法,法官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顺着法官的视角与思路阐释问题,展开质证,继而避免“质证被法官打断”的窘境。
甚至在案件待证事实所依证据不充分时,要求控方进一步出示什么样的证据,以达到什么样的证明程度,才能达到控方指控事实的证明标准,同时提出对于相应证据的质证想法。
当然,整理并审查证据材料、撰写质证意见、推敲论证质证意见和发表质证意见,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个环节要注意哪些事项、有什么技巧,也都有特定的讲究。
那么,质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每一种证据审查质证的基础理论、逻辑、思路和要点又有哪些呢?刑事律师又该从何入手?
该团队成员均深耕刑事领域数十年,既有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理事,又有“年度刑事辩护杰出成就奖”的荣誉得主;既有曾在检察机关公诉实务岗位工作8年的优秀公诉人,还有办理“年度十大影响性诉讼”案件的杰出律师,甚至还囊括了前公安刑侦民警及法医学司法鉴定人。
他们办理过多起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知名案件,例如《我不是药神》原型陆勇销售假药案、海南建省以来涉案人数最多的黄鸿发家族涉黑案、深圳贺某“基因编辑”案、兰州“2·12”特大套路贷案等,无论是经济犯罪、职务犯罪,还是涉黑犯罪,都有极深的办案造诣。
在连续6天的直播课程中,他们将围绕刑事质证的原理和思路,从法定证据种类出发,梳理各种类型证据的特点,结合实务案例,向大家讲解在庭审过程中对不同种类证据(例如,证、笔录、电子数据、证人证言等)进行审查质证的方法和技巧,把每一种证据审查质证的基础理论、内在逻辑、办案思路和技巧要点讲清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