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推进“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历史转型的不断深化,杨浦城区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拆迁矛盾复杂多发的情况。区司法局围绕改善民生、服务转型的中心思想,积极探索和实践,引导律师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践行杨浦“四敢精神”,充分发挥法律专业特长和第三方优势,组织律师服务旧改工作,为杨浦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事前审查文本,强化源头防范。在建设项目的立项、土地取得阶段,律师即提前介入,对相关文本进行审定,确保旧改工作从源头上就体现出阳光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试点“两次征询”,推动机制创新。第一次主要征询居民改造意愿,第二次主要征询基地拆迁方案,通过两次征询,充分践行“政府主导,居民参与,依法规范”的理念,提高基地签约率。参与方案确定,确保“阳光动迁”。组织律师积极参与基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制定、告居民书、政策前后一致承诺书、居民选购房源流程、中介服务协议等多份法律文件的审查,为确保阳光动迁政策具体落实提供专业法律支撑。
提供义务法律咨询。通过开设“法律咨询接待窗口”,向被拆迁的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服务。“法律咨询接待窗口”自2009年设立至今,共接受居民咨询6000余人次。通过解答居民政策疑惑,分析居民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有效促进拆迁签约进程。会诊疑难复杂情况。通过组织律师参加区旧改指挥部定期组织的内部业务会议等方式,对行政裁决书等相关文本的送达方式等提出法律建议,同时对拆迁工作中发生的疑难复杂情况进行分析、解释,并制定相应的化解方案。调解各类拆迁纠纷。律师作为一方主体加入由旧改指挥部、街道(居委)及调委会、拆迁公司和律师共同组成的“四位一体”拆迁矛盾调解平台,参与基地的各类拆迁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解决了诸多共有产家庭财产纷争及违章面积认定争议等,维护了地区的稳定。参加公信评议组织。积极选派市、区代表厉明、张勤等知名律师担任公信评议组织的公信人员,根据群众举报、投诉、查询要求开展调查核实,客观、公正、如实反映实施监督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律师信函助签约。律师函,是律师业务中的一把独门利剑,是一种低成本、快捷、和谐解决纠纷的途径。而这种律师独有的方式也被引入到杨浦区旧改工作中。杨浦律师针对每户居民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采用出具包含“基本事实”、“本所分析”、“法律后果”、“律师意见”等四部分内容的《律师函》,通过对未签约居民户的房屋面积、人口、诉求、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等,运用法律逐一分析,帮助被动迁居民从专业法律角度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理性地思考和处理拆迁事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坚持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律师具有较强的市场属性,本身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面对工作难度大的拆迁矛盾化解等工作,要求律师长期提供义务法律服务,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只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坚持“合同管理,总结评估,付费补偿”的工作要求,才能有效建立律师参与拆迁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发挥律师的第三方优势。律师具有法律专业特长,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客观和公正的平台与视角,能让“使被拆迁居民能够得到妥善合理的安置,使他们的合法权利能够得到充分保护”这一政策得到真正地贯彻,是构建“和谐动迁”的桥梁。坚持发挥律师参与调解的积极作用。律师在参与拆迁矛盾的预防、化解时,注重贯彻“调解优先”的原则,通过培育一批化解拆迁矛盾纠纷的专业律师队伍,对构建以“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居民满意”为目标的“和谐动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坚持履行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协调职能。区司法局组织协调律师参与拆迁工作,坚持做到“三个到位”,即建立律师参与拆迁工作长效机制到位、制定律师参与拆迁工作可行措施到位、对律师参与拆迁工作的督查、评估、总结到位。
2011年,驻地律师共接待居民法律咨询2500余人次,参与搭建平台183次,化解矛盾213起。2012年,现有定海152街坊C块和大桥街道101街坊两个基地启动征询阶段,截止至今,共接待150余人次,参与搭建平台17次,调解矛盾12起。101基地意愿征询通过率已高达97%,152街坊C块共有98.7%的居民家庭表达了同意征收的意愿,为下一步征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而进一步保障了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形象。律师参与房屋征收工作为律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