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通过拿钱更快,我为什么还要进行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如何进行的?要对接投资人,除了准备商业计划书,我还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每个环节,我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这些年我们服务中小企业,经常会被问到这些问题。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企业创始团队开始重视股权融资这种融资、融资源的方式。
它与债权融资显著不同,一方面,股权融资不会约定还款期限、利率,貌似成本更低。另一方面,股权融资引进了股东,而股东对公司的影响,覆盖表决、分红、长期资源等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成本绝对不低。
一次成功的股权融资,不仅帮助企业融得资金,而且通过引入对的股东,优化治理结构、整合股东资源,实现长期股权价值的提升。
由于股权融资的投资人是以股东视角评估一家企业的投资价值,所以评估标准覆盖商业模式、核心团队、发展战略、文化、股权架构等各维度,这决定了股权融资过程体系庞大复杂。
这八个步骤基本概括了企业对接专业投资机构、达成融资的完整过程,但根据融资阶段和投资人风格,部分环节会有简化。
比如,我们长期合作的一家专注大消费早期项目的投资机构,因为投资标的偏早期,商业模式不完善、运营数据不成熟,该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几乎不会对企业进行单独的尽职调查。
启动股权融资前,企业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企业需要多少资金?引进什么样的股东?如何实现估值最大化?
每一个问题背后,都关系着企业对未来方向的思考,包括企业远景、发展战略、商业模式、股权架构等。
一是对行业的深度洞察,至少能回答六个重要的问题(详见《洞察行业,创业者要回答的六个问题》一文);二是对自身深刻、客观的认知;三是具备结构化的系统思维。
所以,我们建议企业积极凝聚团队、客户、供应商、外部专家顾问等各方智慧,以完成有价值的思考与梳理。
根据微木咨询多年研究与投融资实践,我们总结了五个特点:商业模式好,战略空间大,核心团队优,股权架构稳,企业文化正。(详见《决定企业长期股权价值的五字密码》一文)这也是我们帮助企业优化顶层架构的总体方向。
前者是企业核心团队基于行业洞察与企业现状、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系统思考。后者是系统思考成果的文本化。商业计划,是商业计划书的核心。
企业写好商业计划书的意义,不只是助力融资。我们认为至少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帮助创始团队完成对企业发展方向的系统思考。二是助力企业打动投资人,获得所需资金。三是助力企业整合除资金以外的其他资源。
梳理商业计划,通常包含十个要点:项目概述、用户洞察、解决方案、行业分析、商业模式、经营现状、发展战略、核心团队、财务预测、融资计划。
一是根据发展阶段,有侧重地体现公司价值。二是控制文本页数,简要版商业计划书最好不要超过15页。三是条理清晰。四是语言简单精练。五是活用数据图表。
比如创始团队的同学、老乡、参与的协会等,都可能是触达潜在投资人的渠道,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但很可能受限于团队的人脉资源。
专业的FA机构不仅拥有广泛合作的投资机构,而且会帮助企业洞察行业、梳理和优化顶层架构、精准对接合适的投资人。这种方式效率更高,但需企业注意识别FA机构的专业水平。
很多投资机构都会公布接收BP的官方邮箱,为企业触达投资人提供了公开渠道。这种方式优点是可靠,缺点是缺乏信用中介,不易赢得投资人关注。
要提升命中率,除了BP本身,邮件发送方式也很关键,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邮件简明直观,二是不要群发。
路演活动上,企业能现场演示商业计划、与投资人直接沟通。所以这种方式效率很高,但对团队的现场演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触达投资人后,有意向的投资人会进一步约见企业核心团队。见面过程中,团队成员大胆、真诚展现自己就好,真正合拍的投资人自然会到来。
经过前期接洽,投资机构对标的企业的行业前景、商业模式、核心团队等有了初步了解,若双方有意深入接触,就会签订《投资意向书》(又称投资条款清单、Term Sheet)。
标的公司概况、项目估值(投资人的估值逻辑,详见《全面解读企业股权的十一种估值方法》一文)、投资金额、投资方式与价款支付,尽职调查、投资者权利股权激励、保密条款等。
所谓尽职调查,是投资人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意向后,经过双方协商,投资人对一切与投资有关的企业事项做的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
二是收集尽调资料。通常投资机构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企业配合提供内部资料,二是通过其他渠道搜集行业、企业信息。
准备完成后,尽调正式开启。尽调团队通常采用三种方式开展尽调,一是实地走访,二是资料审阅,三是人员访谈。尽调关注点覆盖业务、财务、法律等。
根据报告,投资机构会对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风险做进一步判断。如果所有结论都支持这笔投资,接下来便进入实质性的谈判与投资协议环节。
如果投资机构的尽调结果和前期了解基本一致,那么双方的主要工作,是在《投资意向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完善,形成《投资协议书》。
但若尽调结果与前期了解有重要缺失或矛盾的地方,投资机构会要求对原有条款进行调整与修改。由此涉及的工作量较大,会耗费双方较多时间。
达成一致后,双方正式签署投资协议,需要注意,在签署系列投资协议之前,各方应当分别依据法律法规及各自《公司章程》获得相应授权。
通常来说,投资机构实现退出有五种方式:一是公司IPO后退出,这是最理想的选择;二是并购退出;三是老股东回购股权退出;四是向第三方转让股权退出,五是公司依法解散清算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