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打独斗成往事 股权结构藏隐患

  近期,多家大型私募关键投研的离开给投资人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私募早已过了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年代,现在需要团队式的打法。但一些私募股权治理跟不上公司快速发展,如核心基金经理不是控股股东的模式带来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利,也给投资人埋下巨大的投资风险。

  私募的核心是人,然而,近期不少头部机构的关键核心人员却持续传出离开的消息。对此,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汪丁福直言,核心投研人员是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核心,一旦发生核心投研人员出走,很有可能对私募基金管理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投资人很可能赎回产品,如果没有妥善处理,极有可能发生塌方式赎回。

  恒天基金产品研究中心负责人陈啸林也认为,私募行业是竞争激烈的人才密集型行业,投研团队在一起需要磨合,如果彼此理念实在无法调和,分开是一个正常的结果,若可有效互补,则互相结合对长期发展最有利。但如果是因为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的缺失,则会对公司正常运作和经营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一个不稳定的团队必然会导致业绩的不稳定,最终被市场迅速淘汰。

  根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除去个人职业发展的考虑,理念不合、激励机制不到位或股权结构不合理,是不少核心投研人员离开的主要原因。其中,股权结构成为近期私募关注的重点之一。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樊雨把当下私募的组织架构分为两种:金字塔型与平台型。金字塔型,简单而言就是组织是以核心人物为圆点,从而向外发散能力;平台型是很多位基金经理的资源集合,风格互补。在她看来,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组织架构,各有优劣。如金字塔型,核心人物自上而下地将权责划分明确,便于管理,但这样的架构相对封闭,容易导致“一言堂”,而且,这样的架构不仅需要依赖核心人物的投资能力,也要看他们的管理能力,但并不是每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都是好的企业管理者。

  近期核心投研人员出走的私募,就属于金字塔型结构,大股东拥有“一言堂”的权利。汪丁福表示,这种结构的私募在初创期比较有利,这个时候规模小,核心投研只需要专心做好投资,运营及募集交给比较有实力的股东负责,但缺点也很明显,核心投研人员占股太少,他们相当于是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一旦公司发展壮大,这些职业经理人很容易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家大型私募基金的市场人士认为,对私募来说,核心投研人物要控股,而且必须是有控股权的大股东,不然很难长期发展。现在私募都是团队式的打法,早已过了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年代。私募核心岗位的人最重要的是三观匹配、志同道合,这是一家私募公司能够走得更远的必备条件。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控制权与管理权分离,核心基金经理不是控股股东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如公司发展战略不符合投资经理本人意愿,或控股股东影响甚至控制投资经理的投资操作等,导致投资经理还是想自己创业。

  一位私募基金的投资人表示,核心投研与大股东不同的缺点在于,买了这种基金需要跟踪核心投研人员变动,一旦变动会导致大多数投资人的赎回,投资人认知的主要是投资经理,所以,这种模式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利。

  樊雨指出,对于私募而言,在遇到相应的情况时,会与投资人进行沟通,也会适当更改基金合同中的部分条款,给予投资者一定的选择权。同时,内部也会改进相关的制度。对于销售渠道而言,期望将这方面风控置于事前、事中、事后及时与私募管理人、客户保持沟通,尽力确保三方在这方面的信息无认知理解差异,以投资者的利益为先,预先给予一定的解决预案。

  上述大型私募基金市场人士也强调,渠道尽调应尽责,“这家私募要分家的事情去年已经在传了,渠道应该要跟进去查,他们在尽调方面做得有瑕疵,还发三年锁定的产品,最后开放申赎。”在他看来,股权结构是投研和大股东分开的私募发产品,渠道应该谨慎,不该发长封闭期的产品。

  汪丁福指出,当出现核心人员离职的时候,私募和渠道应该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投资者,坦诚相告可能给公司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公司接下来会如何来解决,最后让投资者决定是否赎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