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老西门地区在动迁了,便再一次故地重游。说是故地,那是因为老西门曾是我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
现代上海是从老城厢发展起来的。以前护城河上有许多城门,老西门便是众多城门中的一座,老西门是上海老城厢的西大门,以前有句老话:“出了老西门,就不是老上海了。”
老城厢的许多路名是以姓氏命名的,如翁家弄、孔家弄、金家坊等等,这与聚集在此的族群或大户人家的姓氏有关。
那时,老西门中华路与方斜路交汇处中心岛上矗立着一座纪念塔,灰白色的塔身直上直下,钢筋水泥结构,塔下大理石镌刻着“陈英士先生之纪念塔”几个大字。陈英士是同盟会元老,光复上海功臣,初期风光一时。该纪念塔是老西门地标性建筑,世人皆知。以前,我家宁波乡下客人来上海,十六铺码头下船,叫辆三轮车,只要说一声到纪念塔,就会被径直拉到老西门,从未搞错过。每当入夏,华灯初上,纪念塔下的广场上都是纳凉的人,躺椅、竹榻、桌子、椅子一溜排开,闭目养神、咪酒喝茶、吹牛聊天、嬉戏发呆很是热闹。“”中纪念塔被毁。
那时候的老西门是老城厢里两个最繁华、热闹的地区之一,另一个是十六铺小东门。老西门商业、文化设施居多,有商场、戏院、书场、浴室,商店中老字号大富贵、乔家栅、老同盛、冠生园……是老一辈人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中华路上的第八百货商店十几开门面,上下两层店堂营业面积,足以在老西门商圈中傲视群雄,其能与扬名全国的中百一店跻身同一序列,可见它在“江湖”上的实力和地位。红玫瑰理发店是当时十分摩登的理发店,它和淮海路上的白玫瑰理发店号称理发行业“双子星座”,在业内颇受好评。红玫瑰理发店前后门分别开在中华路、方斜路上,闲暇时小伙伴玩“官兵捉强盗”游戏,总是在“红玫瑰”店堂里穿行,前门进,后门出。一次,一个小伙伴在疾步穿行时不慎撞到正在给顾客修面的师傅,锋利的剃刀把顾客的脸刮破,鲜血流了出来,那个小伙伴被狠狠揍了一顿。
离“红玫瑰”不远处有一家新华书店,这里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周六下午没有课,我总是去那里看书,放在书架上的书可以随便取来阅读。
中华大戏院是老西门又一地标性建筑。说是“大戏院”,其实一点也不大,上下两层,只有800多座位,曾是上海地区保存时间最久的木结构戏院。中华大戏院除了演戏,还放电影,与当时大光明、和平等具有冷气开放的影院相比,简直是太简陋了。中华大戏院的座椅是全木板的,没有软包装,观众坐下起身,椅子会发出一阵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很是刺耳。炎夏时节,戏院里的电扇根本无法驱赶酷热。于是,每个观众都能领到一把纸扇,用以消暑。在看戏观影过程中,观众席里扇子此起彼伏,也可算是那个年代社会世相的一个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