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律所是否匹配个人成长、发展,关键看该律所是否能让律师感到“归宿感、荣誉感、使命感、紧迫感、价值感”。
今日推文,作者从亲身经历故事与感悟,作为多年的律所创始人与大家分享律所管理路上的分分合合、阴晴圆缺。
最近两个月,胃不好,因为反酸到了食道和喉咙,经常夜里醒来,要喝点水,在地上走动一下,然后把枕头垫高才能再次入睡。
之前有看过科学研究报道,说很大一部分胃肠疾病与精神焦虑有关,坏情绪会导致控制肠胃蠕动的大脑神经功能紊乱。
回想这几年的经历,我是相信这一点的,律所创业道路上的焦虑、欣喜、压力,一直在左右着我的情绪。其中最令我牵肠挂肚的,是律所的人才培育与团队建设,那些分分合合的事。
虽然本科是计算机专业,但我选择了法律作为研究生专业,参加研究生复试时,我去见了一位老师,她说你外语不错,计算机也很好就业,为什么选择读法律?我说:我想做律师。
但是,真正实现律师这个初心已是 2016 年,到广州筹建卓建的第一家分所。别人从转行做律师开始,而我从转行做律所开始。
我一个人开车从深圳来到了广州,车里装着一床被子,随身只有一两件衣物,公寓里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手机信号不好,每天从所里回来只有两件事:冲凉和洗衣服,然后就是睡觉。因为没带剃须刀,在广州的第一周都是胡子拉碴,从来没有这么邋遢过。
一开始,律所招了四个人,一位财务兼前台,一位持牌律师,两位助理一男一女,我们在一个不足 60 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了创业之旅。那时的我们家徒四壁,后来总所张斌主任送来一套法学家画像挂上,四周的白墙总归有了点缀。
最先离开的是男助理,在离开前甚至还抱怨连连,他为什么这么做?我当时也不明白。事后想想,工作安排上,我分配他负责律所公众号文章的编辑和发布,因为后台编辑软件功能有限,这是一项既烦琐又耗费精力的事儿,而且与专业法律事务相关性不大。
这样的结果,与我的工作安排没给新人带来成就感不无关系。正当我反思总结首次开人的经验得失时,被一位新人的加入给打断了。
她曾在企业做了 5 年的法务及知识产权工作,除了司法考试还通过了专利代理人考试,我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这样的人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事实证明她的加入在业务办理上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她改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氛围。
之前,每晚六点开始,我会陆续听到一句话“郑律师,我先走了”,而她的到来使我每天的加班不再孤单,我不走她通常都会在,因为接触多、跟案多,加上她工作认真负责,所以能力提升得很快,随着能力的提升,我分配给她的工作和任务也越来越多,她也更加自信,整个团队因为她的加入变得更有活力。
在律所成立一年后,另一位新人的加入多少令我有些意外,他从美国留学回来,还曾经在美国律所短期实习,从他接受我们的 offer 到办理实习到最后申请执业,我都始终觉得他随时可能走。
但是他人际交往能力很好,与同事关系十分融洽,脏活累活从不抱怨,与客户对接得非常好,还有他稳健的驾驶技术,让我在开庭的路上可以安心地休息。
两位伙伴的加入给我继续创业鼓足了勇气,团队协作办案更加得心应手,我交代基本思路后,一篇篇令人比较满意的《侵权比对意见》《起诉状》《举证意见》《质证意见》《代理词》呈现在我的面前,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
当我沉溺于两位新助理带来的喜悦时,忽视了最初加入的另一名实习律师,近一年来她跟的案件少了,出去开庭办事带上她的机会也少了。律所开业的最初半年多完全不是这样的。
律所开办不久的一次外出办案,我们早晨 6:30 出发,走了珠三角四个城市,行程 400 多公里,围绕着大湾区转了一圈,傍晚回所的高速路上见到了美丽的霞光,那是对忙碌了一天又有所收获的人的一种奖励。
有一个周末,我们共同帮助客户调查取证,走访了黄埔、天河、番禺、白云几个区的数十家装饰家具城,路上她和我讲起共享单车和网络直播,这两个产业在当时刚刚兴起,现在已经是如日中天。
2018 年 8 月,可能是我的忽视,可能是职业的选择。在拿证满 6 个月后,她注销了律师证,选择了去做法务。
2018 年是律所快速成长的一年,收入实现了翻倍增长,这一年也是律所扩招的一年,第四季度一举招募两名授薪律师和三名实习生,原来的小办公室已经挤得满满,以至于前台都要加一个座位给实习生。换办公室变得越来越迫切。
2019 年新年假期回来之后就开始选址、搞装修,到 5 月中顺利完成,6 月底我们从一个小办公室搬入了 5A 级写字楼,人员一度增致 12 人,执业律师达到 5 名,作为专攻知识产权诉讼业务的专业化律所,这一规模并不多见。
2019 年 8 月 31 日,我们举办了律所三周年庆典暨乔迁仪式,在马克西姆《出埃及记》的恢宏序曲中,我们迎来了 200 余名宾朋。律所升旗仪式、入职宣誓仪式、广知大数据报告发布会,三周年庆典活动有声有色,充满了创新和活力,晚宴后的卓建无罪推定乐队专场摇滚音乐会更是将整个活动推向了。
有同学跟我说,你们这么一个体量的小所,组织一场这么大型的活动,办出了很多大所想办也办不出的气象。
三周年活动结束后不久,我利用国庆假期参加了 iCourt 美国行活动,为期两周的游学,到访了多家世界知名律所和大学。一路同行者要么是律所主任,要么是团队带头人,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很多。
此行,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结交了朋友。当我怀着收获后的喜悦心情回到广州,准备大干一场时,一个人要离职的消息立刻给我这颗热烈的心浇上一盆冷水。
要离开的不是别人,是团队的骨干,去年评为律所先进个人的律师。她是创所时招入的首位授薪律师,已经在所里工作了三年四个月。
在最后的晚餐谈话时,她眼泪狂飙,哭得稀里哗啦,自己的收入无法为家里提供足够的帮助,任凭我如何挽留,加薪、安排富有挑战性的案件,都无法改变她坚定离开的心。
而在一个月前,另一名在律所实习的应届毕业生,在考核通过转为实习律师的前一刻,突然提出离职,称不想只做知识产权案件,希望接触更多类型的案件,但在当时,并未引起我足够的重视。
今年,一个拟晋升为授薪合伙人的执业刚满一年的 90 后律师提出了离职,原因是希望自己有更多自己的私人时间,过有规律的生活。人才流失的魔咒,始终没有打破。
招人就像找对象,在一起工作就像谈恋爱,离职就像分手。这么几年下来,我面试过数百人,成功牵手的有十几人,然后又一一分手。
从相见到相知,经历了生涩期、磨合期、甜蜜期、平淡期,然后就没有了然后。有人自己要走,有人被要求走,合合分分,想想也令人唏嘘。
要么是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么是铁石心肠,要么一开始就是怀着相互利用的心态,否则,又怎做得了一名一体化律所创业者。
律师的流动性大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通病。通常培养一名合格的专业律师至少需要三年,而离职的高峰无论是在大所、小所,知名所还是普通所,出现在三到五年。
曾有律师问一位律界贤达:新人来到律所,不培养他不能帮你干活,培养他成手了,马上就飞,怎么办?
回答是:走就走了,为社会和行业做贡献了。如果每个团队带头人都这样的心态,那我们这个行业可能真的会高质量发展。
而现状是很多律师是野蛮生长起来的,当年做学徒时未得到过师傅的关爱和护佑,现在往往会想 “如果,我对实习律师好,他们会报答我吗?他们会和我一起同甘痛苦,创立事业吗?”
我甚至听到有律师提议,实习律师到律所实习不仅不能领工资,还需要向律所交纳实习培训费。有一个笑线 元招一名司机,没人来应聘,但是同样的价钱招一名会开车的律师助理,简历纸片般飞来。
律师,与会计师、咨询师、审计师、建筑师一样,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技能才能从事的行业,知识可以在学校学,也可以自学,而技能则需要有经验的人传授,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实践积累技能,则会成长得很慢,同时冒着极大的执业风险。
我们创立至今,在经历了无数的分分合合后,我们总结经验的教训,搭建了以下 8 点团队建设思路:
在团队首先建立“家文化”,这在团队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律所要有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让新人来了之后有归属感,有家一般的温暖;
要保持律所持续进步和发展,律师的能力在增长,律所如果发展迟缓,不能提供很好的平台和发展机会,人就会选择离开;
律师行业中的人员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要建立人才梯队,前面的离开了,后面的可以立刻顶上,不至于影响律所业务;
建立晋升机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合伙人的律师不是好律师,要有一个从实习生、实习律师到执业律师、授薪合伙人、权益合伙人的晋升渠道;
要带领团队在业务方面不断精进,律师是吃专业这口饭的,一个个胜诉判决就像一场场战役的胜利,可以激发团队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
我的初衷很简单,让大家在一个安定、舒适的环境下工作和成长,培养成一批有职业荣誉感的优秀律师,最后成为开疆拓土的合伙人,成为我事业的伙伴。
有人曾给我提议,对律师助理不要太好,差不多就行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建设好知识库,建立培训机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谁想走就走吧,现在的社会,谁还会把忠诚和感恩当回事,各取所需,相互利用,曲终人散,不要奢求太多。
而这时,我会想稻盛和夫听到这样的建议会怎么做?他是否遇到过同样的困惑?我所经历的是不是每个律所创始人都曾经历过的?
佛家讲见心、见性、见自我、见众生、见未来。要想留住人,组建一支有战力的团队,就必须深刻地洞察人性,了解人性的优点与缺点,要具备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通识,学会承受和负重前行。否则,又何来的人格魅力。
留人,从选人开始,有人进来时就计划了走。利不可独享,一定要建立好公平公正分配机制,并公布出去约束自己;权不可独占,充分信任、充分授权,他会觉得受到了重用。要关注离职高发的重要时间节点,例如:实习期满后通过了面试考核,申请执业后满 6 个月,工作满 1 年、2 年、3 年等。
大航海时代,一群坚强勇敢的欧洲清,怀着建设人间天堂的美好愿望,前赴后继来到北美,《清的礼物》将这种精神归结为:理想主义的使命感、亲力亲为的工匠精神、群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互补与共治的组织能力,这种精神最终成为美国精神的内核,一个伟大的国家随之而诞生,这群人后代中的佼佼者被尊称为国父。
当一个人选择创业时,就选择了踏上一段冒险的奇妙旅程,选择了创业,就需要做好一个人吞下所有的悲伤和寂寞的准备,你的胃会不舒服,甚至会得胃病。
郑昌斌,武汉大学法律硕士,计算机工学学士,现任广东卓建(广州)律师事务所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广东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专家库专家、广州市十届律师代表大会代表。曾担任企业知识产权/法务主管、 法务经理等职位,在企业工作期间,深度参与技术研发,是 4 件发明专利和 2 件实用新型专利的职务发明人。
2016 年 6 月筹建卓建广州分所并负责分所运营与管理,致力于将卓建广州分所打造成为客户最信赖的一体化知识产权专业律师事务所。主要专业领域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参与的代表性项目和案例包括:代理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专利维权系列案、代理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深的商标品牌维护、招商局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软件及技术信息保密制度搭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