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平实的语言,详尽地讲述了这几年自己的职业选择,法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于工作的审慎认真,尽职和细腻。
毕业一年后,我回到老家,顺利进入一家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培训机构——厦门市思明区新东方教育培训学校。
好在领导非常支持我的工作,给了我很多帮助,工作也不算太忙,让我有很多时间来思考怎样一个人承担起整个公司的法务工作。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旱涝保收的法务岗,对于刚毕业又急于实现自我独立的朋友,无疑是一个诱人的选择。
一般的公司可能薪酬不会很高,如果能顺利进入一定规模的大公司、集团、上市企业担任法务,薪资水平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在公司任职,我的客户主要是公司和同事,要想在法务工作中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清楚的知道公司的经营模式、学习各种公司运营方面的知识,要学会如何站在公司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
在平时咨询律师的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很专业,但却欠缺对公司运营方面考虑,反而会给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
就我目前任职的公司而言,经常都会有不同职级的领导、同事一对一咨询法律问题,有业务上的,也有私人的问题。
我的主要工作是合同审查和起草。与业务有关的所有合同都在集团的OA系统中进行审查和修改,前半年时间,大约审核了将近四百份合同。
除了审核外,我还负责起草所有的商业合同,与学校和平台的合作协议,与供应商的框架协议,补充协议,三方协议,多方协议和其他结算变更协议等等。
每次审核或起草完,总是让我担心会出什么事。那种提心吊胆的感觉,回味无穷,所幸工作两年,没有因为合同问题引发过纠纷。
除此之外,还有修订完善制度、劳动关系处理、广告审核、业务的合规审查、涉及法律的投诉处理、办学资质办理、印章执照管理等等。
对于合同审查,集团已经制定了不少范本,但大多数并不能直接使用,而且有很多新增的业务,并不适用集团范本。
同时各个业务部门几乎没有了解法律的合同经办人,常常从供应商或者合作商那带回来一些“缺胳膊少腿”、“奇形怪状”、“单细胞生物”的合同。
修改这些合同费时费力还不讨好,业务部门的同事不太理解,“不就是走个流程付下款吗,有必要这么麻烦?”
问问他们的想法,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合同,在开展的业务的时候有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和供应商或合作方对接时又会遇到什么困难;
同时我也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制定这么多的条款,如果没有对合同执行的每一个细节提前约定,容易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初步了解后,还得知道他们的行话,市场有市场的行话,工程有工程的行话,采购有采购的行话,要和业务部门沟通。
这样一来二去,和业务部门熟悉了,他们也知道我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性,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提高沟通效率。
各种合同审查相关的书上、网站上会有不少,整理筛选,挑选适合自己公司的条款,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教育培训行业也需要宣传,公司近年来不断在市场宣传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微信公众号、报纸、公交车身、站牌、灯箱等等,随处可见公司的广告。
刚开始审核的时候,几乎每份提交审核的广告都很辣眼睛,什么“最好的”“最喜欢”“最优秀”,还有“逢考必过”“统统搞定”,甚至还有请学员做代言的(教育培训行业不允许以受益人的名义或形象做推荐、证明)。
市场的朋友们似乎也产生了一种依赖性,只管做图,然后丢群里,“管他有什么问题,统统丢给法务,他会帮忙改好的。”
将常见的错误案例进行分类,并将法条列在案例底下(尤其注明处罚方式和罚款金额,这一点特别有效),同时附上修改的建议。
大约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吧,那种错漏百出的广告已经进了博物馆,虽然偶尔会有特殊的违规内容出现,但广告审核的时间已经大幅减少了,能更及时地发布出去。
一方面,在与业务部门交流过程中,首先要多听,听听他们需要什么,其次尽量用他们的语言去沟通,少说法言法语(他们听不懂也不想听),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抓住重点。
另一方面,更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业务部门的角度想问题,思考如何用自己专业知识为业务部门提供解决方案。
没有人生来就是懂法的,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一些基本的、常见的法律问题,与其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帮业务解决同样的问题,倒不如教会业务如何在一开始就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不要让业务部门产生一种“事无大小,都找法务”的依赖性,一方面可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业务部门的法律意识,提高彼此工作的配合度。
总结是一个很好的工作习惯,我常常问自己,这段时间我都完成或推进了哪些事情?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完成的?什么原因?在这过程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我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时常的回顾过往的工作,对工作的进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又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的方案,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自己不断完善,不断成长。
“法在肩头,责无旁贷”。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法律问题,如果能正确地运用法律知识,帮助身边的人解决问题,又何必在乎庭上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