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重庆市司法局发布《重庆律师行业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23年末,全市律师从16069人增长到17540人,全市每一万人平均拥有律师人数从5人提高到5.5人。
重庆市司法局副局长熊世明介绍,2023年,重庆律师行业坚持以提升律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所建、助发展,截至年末,全市律师从16069人增长到17540人,全市每一万人平均拥有律师人数从5人提高到5.5人,律所达到959家,办理各类业务合计39.18万件,担任法律顾问2.78万家,全市律所党组织共计457个,律师党员6031人,主要发展指标继续保持西部领先、全国前列。
2023年,全市律师行业从现代化治理、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矛盾纠纷化解、便民惠民利民服务等四个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其中,在着眼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全市律师积极参与“送法进企业”“渝法惠企”等活动,开展法规政策“益企直通车”,深入园区并进行跟踪服务,提供法治体检、会诊等企业服务7000余场次,帮助企业摸清并解决融资上市、重整重组、涉外业务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症结和风险,持续增强企业经济发展法治“软实力”等。
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全市多个区县公安派出所、基层人民法院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中心)209个,参与调解纠纷6.2万余件,调解协议即时履行率达到85%以上,组建律师“枫桥小分队”等调解队伍,实现了快解、优解、案结事了。
在便民惠民利民服务中,300余名律师组成惠民公益律师服务团,开展线万余场次,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经济利益1200余万元;发起“发现少年”青少年权益维护公益项目,募集50余万元公益资金,聚焦因案致困青少年,提供全流程法律援助等。
熊世明称,立足涉外企业需求建机制,就平台打造、机构引育、人才培养、业务拓展、政策支撑五个方面,制定推进涉外法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立足服务平台构建抓推进,锚定培育中国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目标,打造涉外法律服务国际合作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理论研究平台。建立涉外律所专题库,“一所一策”制定培育方案。加大涉外律所品牌引育,深入推进渝港律所合伙型联营落地与聘请外籍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试点。
系统搭建涉外法律服务功能平台,一体推进中国—东盟法律服务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贸易摩擦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协同西南政法大学打造涉外法治理论研究交流平台。
立足涉外法律服务重质效,发挥市律师协会陆海新通道、海事海商、跨境争议解决、跨境投资与并购4个专业委员会作用,加大“一带一路”、内陆开放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点领域业务指导。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建立深度参与服务重大国际经贸展会活动机制,加大涉外法律服务推介力度。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具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的律师300余名,涉外律所47家,有14家律所与境外律所建立合作关系,在境外设立律所分支机构2家,3家律所获评“全国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1+2+N”涉外法律服务模式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最佳实践案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法律服务新模式”等2起案例入选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最佳实践案例。